郑成功父亲投降清朝被软禁,数年后清朝又招抚郑成功,他态度如何!

2023-04-11 12:00:55 中华网热点新闻

郑成功家族是明末清初十分具有影响力的家族,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从东南沿海的海商起家,逐渐形成了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、海商集合体,最后在崇祯年间接受朝廷的招抚,成了镇守福建的明朝水师。而后,郑成功更加出名,他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,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,还从荷兰殖民者中夺回台湾,流芳百世。

与郑成功受后人尊敬不同,其父郑芝龙的行径令人所不齿,郑芝龙在崇祯朝末年是镇守东南沿海的重要军事力量,但是当天下大变(清朝取代明朝)时,他却选择了投降清朝,数十万军队不战而降。清朝原本以东南三省(浙江、福建、广东)之地以及王爵作为诱饵,但是当郑芝龙选择了投降之后,清军却将郑芝龙裹挟而去,原本答应的三省之地和王爵也成了乌有,到后来,郑芝龙甚至被软禁起来,因为他没能将自己的儿子郑成功招揽过来。

在郑芝龙选择投降清朝之后,郑成功却有着不同的选择,在郑芝龙选择投降清朝时,郑成功便建议他不要离开大部队前去觐见清军将领,但是一意孤行的郑芝龙却不听郑成功的意见,最终落入了清军的圈套。在郑芝龙被清军裹挟而去之后,郑成功收拢溃散的郑氏部队,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。


(资料图)

郑成功在东南的坚持抗清,虽然没能占领多少土地,但是却牵制了不少清军的力量,尤其是1651年之后大西军余部李定国等人在西南地区对清军造成重创,清军一时之间遭受东西夹击。为了减轻两线作战的压力,清朝决定招抚郑成功。于是,清朝将被软禁的郑芝龙释放出来,好言相劝,并让他写了一封信给郑成功,希望能够利用父子感情来招抚郑成功。

形势图

收到郑芝龙的来信之后,郑成功回了一封信,表述了自己对清朝招抚的态度。

"自丙戌(1646年)冬父驾入京时,儿既筹之熟,而行之决矣。忽承严谕,欲儿移忠作孝;仍传清朝面谕,有原系侯伯,即与加衔等话。夫既失信于吾父,儿又安敢以父言为信耶?"

郑成功先是回忆了郑芝龙归顺清朝时的情形,原本清朝许诺了封爵,但是未能践诺,如今父亲想要自己选择投降清朝,郑成功认为当年清朝失信于郑芝龙,如今又怎么能相信清朝会对自己言而有信呢?

"彼乃卑辞巧语,迎请之使,车马不啻十往还,甚至啖父以三省王爵。始谓一到省便可还家,既又谓一入京便可出镇。今已数年矣,王爵且勿论,出镇且勿论,即欲过一故里亦不可得。彼言可信乎?"

郑成功再一次强调了清朝的不守信用,表示自己的担忧。当年清朝许诺郑芝龙三省封地,还要封郑芝龙为王爵,当年觐见时答应只要到省城报道之后便可以回家,后来又将其裹挟到京,说到京觐见皇帝之后便可以出镇地方,但是数年过去了,不但没有封王,也没有能够出镇地方,甚至连到故乡去一趟也不能成行,如此清朝怎么能够轻信?

"刘清泰果能承当实以三省地方相畀,则山海无窃发之虞,清朝无南顾之忧,彼诚厚幸。至于饷兵而外,亦当使清朝享其利。不亦愈于劳师远图,空费帑金万万者乎?况时下我兵数十万,势亦难散。散之则各自啸聚,地方不宁;聚之则师旅繁多,日费巨万。"

但是,在回信之中,郑成功也并没有话说绝,在表示了对清楚的不太信任之后,郑成功认为清朝如果真的能够将东南三省作为自己的养兵之地,保持自己的独立性,那么清朝将无南顾之忧,还能够节省数额巨大的军饷,无疑是一件美事。否则,自己手下数十万的军队,如果分散到各地,啸聚山林,那么地方不宁,清朝想要平定也并非易事,而聚在一起又是一股极大的力量,清朝要想消灭也必定消耗甚多。郑成功一软一硬,无非就是想让清朝承认他的独立性,并为其提供养兵之地。

但是,清朝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,"剃发称臣"是清朝的底线,所以郑成功和清朝的谈判势必以失败而告终。

另外一方面,从郑成功的角度出发,他明知道清朝言而无信,而且他开出的"东南三省"之地清朝也绝不可能满足,因为此时广东已经在清朝平南王和靖南王的手中,浙江和福建大部也在清朝控制之下,此时郑成功的条件太过"狮子大开口"。所以,郑成功此举无非是拖延时间,为自己的部队休养生息以及准备粮草拖延时间,同时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父亲郑芝龙的性命。对于言而无信的清朝,郑成功并不可能考虑真的投降。

参考文献:《南明史》

标签:

相关文章
最新发布
精彩图文
精彩推送

Copyright @  2015-2018 华南it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