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伯温有多高明?一幅画解决封赏功臣难题,皇帝大臣两边都不得罪

2023-07-03 09:54:08 中华网热点新闻

引读:都说中国历史上,能与诸葛孔明并驾齐驱的人,恐怕只有刘伯温一个人。出谋划策,一统江山,大明朝的建立到处都可以看到刘伯温的影子。不过高大上的话谁都会说,这刘伯温到底有什么能耐?今天的故事就可以告诉你答案。

朱元璋通过多年的南征北战,终于荡平海内,建立了大明王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然而当了皇帝之后,朱元璋的压力就更重了。农民出身的他,想要治理偌大的国家,显得力不从心。尤其是在建国初期,许多事情他从未经历过,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
其中让朱元璋最头痛的事情,就是封赏功臣。

这里有人会笑了,封赏功臣有何难处?论功行赏不就得了。

事情哪里会这么简单,要知道朱元璋为了打天下,那是许下了不少的承诺。就拿鄱阳湖之战救下朱元璋性命的常遇春来说,朱元璋就曾表示,将来一定要让常遇春全族兴旺。

如果违背诺言,那么他如何对得起那些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?

如果进行封赏,那大明朝不就成为这些功臣的天下了?

为此朱元璋是思来想去,怎么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。于是封赏功臣是一拖再拖,一直拖到了洪武三年。

拖了这么久,这就让功臣们有些着急,甚至私下里议论朱元璋迟迟不封功臣的行为,难道是想卸磨杀驴?

刘伯温自幼熟读《鬼谷子》,因此察言观色的本领极强。三年过去了,他怎能不知朱元璋的苦恼。

本来他想让朱元璋自己决定,但如今拖了这么久,下面的大臣们也都跃跃欲试,如果还不决定,那么危险即将来临。

为此刘伯温想出了一个两边都不得罪的办法。

在一个早朝过后,因为南方的一次水患,朱元璋单独召见了刘伯温。对于这种小事,刘伯温手到擒来,三言两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然而朱元璋仍旧心事重重,脸上没有笑容。

此时刘伯温劝朱元璋到宫外散散心,一来可以体察民情,二来可以散心解闷。

朱元璋也确实是憋闷了许久,就跟随刘伯温来到了宫外。

大街上车水马龙,百姓也是满脸笑容,看到此情此景,朱元璋的心情顿时好了许多。

不一会,他们就来到了最为热闹的城隍庙。不过刚进庙门,他们就看到大殿的西侧围着一群人,他们正在观看墙上一副奇怪的画。

画中一个面露难色的人端坐在椅子上,头上梳着许多的发束,看上去非常的杂乱,堪比草鸡窝一般。而更为奇怪的是,每个发束上,还都带着帽子。

没过几天,朱元璋下令封赏功臣,而宗旨就是,只封功臣,不封亲朋。

这就是刘伯温的高明之处。一边是高高在上的皇帝,一边是成群结队的大臣,他两边都得罪不起。

为此他特地找来画师,暗地里在城隍庙的内墙上画了这样一幅画。然后等待朱元璋的主动召见。随后表现出无意间看到这幅画,而他只是负责表面的解读,自然是谁都不得罪。

刘伯温千古奇才,他明知朱元璋是个反复无常,卸磨杀驴的人,他也没有选择离开。这不仅是在表现自己的忠心,更是为了保全朱元璋的体面。

做人做到他这样,可谓世间少有,也是朱元璋几辈子修来的福气。

参考资料:《明史》

别说普通百姓看不懂,连朱元璋也是看得云里雾里,不知道这幅画想表达什么。于是他询问身旁的刘伯温,但刘伯温笑而不语,说此地人多嘴杂,还是回宫再说。

回宫之后,朱元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。

刘伯温这时才说:"以臣看,这个画家确实了不起,他这是在向您说明一个道理,要防止一件危险的事情:冠多发乱。"

朱元璋还是似懂非懂。

刘伯温继续解释:"您把冠念成官,在把发年成法,就成了"官多法乱"。意思是说,沾亲带故的都当官,那么法理就成了摆设,那样岂不是天下大乱?"

刘伯温一语惊醒梦中人,朱元璋连连叫好,对于封赏功臣,他终于有了依据。

一来不用害怕世人说他不讲信用了。反而会称赞他处事公道,凡事都为百姓着想。

二来功臣们如有异议,那就是置法理于不顾,那么他也就没什么情面好讲了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最新发布
精彩图文
精彩推送

Copyright @  2015-2018 华南it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